
兰州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在国家高等教育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和良好声誉。
招生电话:0931-5196678,0931-8912116
电子邮箱:zsb@lzu.edu.cn
学校创建于1909年,始为甘肃法政学堂。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46年,更名为国立兰州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在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被确定为国家14所综合性大学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入选“211工程”“985工程”建设高校,2002年和2004年,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医学院先后并入和回归兰州大学。2017年,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
学校现有城关、榆中2个校区。在11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走出了在经济待发达地区创办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奋进之路,创造了化学“一门九院士”、地学“师生三代勇闯地球三极”、中科院“兰大军团”、隆基兰大合伙人等享誉国内外的“兰大现象”。
学校按照“兴文、厚理、拓工、精农、强医”的学科发展思路,着力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学科体系和新型学科生态。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校。现有2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涵盖13个学科门类,是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之一。有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4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1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学校坚持“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工作理念,构建“稳培引用”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现有专、兼职教学科研人员3175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405人,副教授、副研究员869人;研究生导师2579人;在站博士后392人。有两院院士(含兼职)22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教学名师26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3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入选者4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者10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6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27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7人;神农青年英才3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含跨世纪)入选者102人;中国青年科技奖8人;中国女科学家奖4人。
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勤奋、求实、进取”的优良学风,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不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首批设置文、理科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首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高校,是我国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19所高校之一。截止目前,现有本科生20686人,硕士研究生15081人,博士研究生5326人。有99个本科专业,1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有10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5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国家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8个强基计划招生专业,2门课程获评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6万余名校友以浓郁的家国情怀、独特的坚守奋斗,赢得了“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勤奋实干”的美誉。改革开放以来,毕业生荣膺两院院士、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者数量均名列全国高校前茅。
学校秉持“顶天立地”的科研观,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将地域的比较劣势转化为基于自然禀赋的比较优势,推动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甚至国际科学问题,在4个一流建设学科以及磁学、核学、细胞活动与逆境适应、青藏高原、冰川冻土、风沙治理、多肽药物、西部高发疾病、敦煌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亚问题、政府绩效治理、应急管理、区域经济学等方面研究成果显著。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紧盯“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成立了一批创新研究机构,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现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6个;教育部创新团队8个;自然科学类重点研究基地216个,其中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牵头建设2个、参与共建3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前沿科学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人文社会科学国家级重大研究基地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联合研究院1个,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1个,国家语委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1个,中央有关部门智库培育平台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4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1个。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世界52个国家和地区的312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交流合作关系;牵头成立的“一带一路”高校联盟,成员总数达188个;建有3所孔子学院。与美国德雷塞尔大学合作举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育合作办学项目,与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合作举办兰州大学威尔士学院。
学校第一医院、第二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急救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医疗机构,在区域医疗和医学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口腔医院是三级甲等口腔专科医院。
面向未来,兰州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发扬“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守奋斗,致力于在中国西部大地书写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答卷,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数据评估
关于兰州大学特别声明
本站学习导航提供的兰州大学都来源于网络,不保证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对于该外部链接的指向,不由学习导航实际控制,在2025年10月15日 上午8:51收录时,该网页上的内容,都属于合规合法,后期网页的内容如出现违规,可以直接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学习导航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导航

2004年两校合并改建为我国西部第一所资源环境类普通高等职业院校。2021年3月,经甘肃省政府批准,将甘肃省水利水电学校(始建于1951年)并入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

西北民族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建的第一所民族高等学府,隶属于国家民委,是国家民委与教育部、国家民委与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院校,是甘肃省确定的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

兰州文理学院
学校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兰州,坐落于主城区黄河之滨。甘肃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区位优势,多姿多彩、灿烂辉煌的自然人文资源,为学校办学育人提供了丰厚滋养和广阔空间。

兰州城市学院
学校坚持城市类、应用型、地方性办学定位,面向西部城市发展,助力区域工业经济,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对标“卓越工程师”“卓越教师”要求,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科学素养、工匠精神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努力建成城市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甘肃中医药大学
甘肃中医药大学是甘肃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教育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

西北师范大学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与同时西迁的国立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共同组成西北联合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整体改组为西北联合大学下设的教育学院,后改为师范学院。

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
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享誉海内外的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基地“铜城”——甘肃白银。学校前身是1958年创立的白银公司技工学校、1984年创立的白银有色金属职工大学,2011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

兰州信息科技学院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遵循“以父母之心育人,帮助学生成就梦想”的办学宗旨,秉持“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的育人理念,致力于“让每一位学生获得职业成就和人生幸福”,全面建设“最以学生为中心”的青年发展型大学,累计为社会培养了近5万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