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丽水学院是一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公办全日制高等院校,坐落于素有“中国生态第一市”之美誉的浙江省丽水市。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7年经学大师孙诒让先生指导创办的处州初级师范学堂,历经九次更名、六校合并、四易校址。在118年的办学历程中,丽水学院始终秉承“明德笃行”的校训,薪火相传,青蓝相继,逐步形成了“爱国爱校、唯实唯先、自立自强”的丽院精神。
招生电话:0578-2271179,0578-2276113
2004年,在丽水师范专科学校的基础上,经教育部批准升格更名为丽水学院。先后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被列为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2021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教育、农业、护理、会计、材料与化工、机械、体育、口腔医学、旅游管理、资源与环境、音乐等1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学校是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全国民族体育先进集体、浙江省文明单位、浙江省清廉学校建设示范校、“5A”级平安校园和绿色学校(高等学校)。
学校现有2个校区,分别位于莲都区和松阳县,校园占地面积1661.3亩,校舍建筑面积50.8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9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77万册,电子图书124万册,纸质期刊263种,电子资源数据库39个,其中外文数据库5个。设有人文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生态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工学院、医学院、商学院(华侨学院)、中国青瓷学院、音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工程师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等13个教学机构,全日制在校生14700多人,教职工1360余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25人。学校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外工程院院士、国家重要人才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国家级人才21人次,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省重要人才计划、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工艺美术大师、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工程等省部级人才22人次。建有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省级博士后工作站2个。
学校是一所特色鲜明、文理并重、新兴学科发展迅速的综合性、应用型大学。学科涵盖法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1大门类,其中,“十四五”省一流学科(民族学、教育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智能科学与技术、口腔医学)5个。现有47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1个、优势专业2个、特色专业7个,护理学、小学教育、音乐学、体育教育、学前教育、美术学、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1项。拥有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省优秀教材4部、省级“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6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24门、省级精品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7门,省级重点支持现代产业学院1个,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14个,近5年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300余项,横向项目900余项,先后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等省部级科研奖项40余项。
学校坚持立足地方需求和办学实际,化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化地方特色为学科特色,化区域资源为办学资源,在服务和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彰显特色。坚持“两山”铸魂,建有中国(丽水)两山学院,承担GEP(生态系统总值)核算任务,制定全国首个指南类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标准,发布丽水三张“生态清单”,助力丽水打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2.0版;牵头成立丽水市工业技术研究院、丽水市工程师学院,以教科人一体化集成改革赋能丽水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两基”立根,与丽水市教育局共同组建丽水市中小学(幼)教师干部培训中心,承担“浙丽双名工程”培养,共建5家附属实验学校,助力打造“浙丽优学”品牌;建设浙江省中药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等“大健康”系列高能级平台,建成丽水市唯一获省科技厅资质许可的实验动物中心,助力丽水打造“浙江现代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新高地”。坚持“两特”赋能,建有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民族学院),现有浙江省民族干部培训基地、少数民族专业技能实验实训基地和民族文化产业创意基地,助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获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浙江省青瓷协同创新中心,与龙泉市政府共建中国青瓷学院,与泰国东方大学孔子学院共建全球首家“中国青瓷学堂”,成为浙江高校赋能历史经典产业科教联盟理事长单位,助力历史经典产业高水平传承和高质量发展。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西班牙、德国、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中国港澳台地区高校开展合作交流,入选教育部《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项目中方成员单位,获批港澳台地区本科学生招生资格。与瑞典耶夫勒大学学院合作举办护理学本科专业,项目入选浙江省中外合作办学优秀案例,被瑞典政府列为瑞典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成功范例。开办国际学生教育,现有来自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等48个国家的国际学生170余人。与浙江理工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宁波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温州医科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七所高校建立对口帮扶关系,联合培养研究生约350人。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大学生艺术团荣获中国合唱节金奖、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等多项国家级奖项,清远剧社荣获全国高校“最佳学生社团”称号。少数民族体育特色鲜明,学生多次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龙舟队获得第五届世界大学生龙舟比赛两个项目第一名。在全国“挑战杯”黑科技专项评比中荣获“行星级”优秀作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成果丰硕,荣获全国优秀团队、风采大赛冠军等多项荣誉。志愿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校团委获全国首批红十字模范单位称号。近3年获得省级以上A类学科竞赛奖项854项,其中国家级203项,一等奖21项;省级651项,一等奖102项。
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确定了建成“服务绿色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明确了“内涵建设,内部治理”的主题主线,提出了“特色发展、重点建设、人才强校、文化铸魂”的战略方针,致力于将学校打造成为“让丽院师生更自豪、让丽水人民更满意”的大学。
新阶段新征程,学校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勇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时代使命,实干争先,勇毅前行,坚持高质量内涵发展,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成服务绿色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数据评估
关于丽水学院特别声明
本站学习导航提供的丽水学院都来源于网络,不保证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对于该外部链接的指向,不由学习导航实际控制,在2025年7月14日 下午1:52收录时,该网页上的内容,都属于合规合法,后期网页的内容如出现违规,可以直接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学习导航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导航

1996年,原宁波大学、原宁波师范学院、原浙江水产学院宁波分院合并组建新的宁波大学,设立宁波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
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是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由杭州市人民政府和著名企业万向集团合作举办、并获得境外专家团队全力支持的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是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创办的全日制综合性高职院校,由温州机械工业学校、温州商业学校、温州经济学校、温州业余科技大学等4所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65年。学校现为浙南闽北唯一一所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全国优质高职院校,是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浙江省重点高职院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浙江省文明校园、浙江省首批四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试点院校和浙江省首批专升本高职本科人才培养试点院校。
学校现有高教园区校区、鹿城校区、瓯海校区、瑞安校区、永嘉校区等五个校区,校园总占地超1300亩,在编教职工超900人,全日制在校生12000余人。设有智能制造学院、设计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数字经贸学院、鹿城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瑞安学院、永嘉学院、公共基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10个二级学院。学校坚持以生为本、立德树人,秉承“厚德长技,励学敦行”的校训,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遵循“与国家发展同频,与区域产业对接,与民营经济互动,与行业企业共赢,与国际顶尖接轨”的办学传统,形成了“区域有什么支柱产业,就建设什么专业;区域有什么企业难题,就建设什么服务平台;区域有什么新技术需求,就培养什么新技术工匠人才”的办学实践,被誉为高职教育的“温州模式”。
学校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强化政治修养、职业素养、生活涵养、健康培养“四养融通”,形成了“学训研创用”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建成实力雄厚的专业群6个,40个专业覆盖了浙南地区主要支柱产业和特色行业,其中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2个、国家示范性专业等国家级专业10个、联合培养本科专业4个、省级优势和特色专业24个。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7项,主持国家级教学资源库2个,国家级实训基地6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1门,国家级教材40余本。学校现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3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支,国家级教学团队3支,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1个,各类国家、省市人才超220人次,并获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等。深入推进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改革,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9年超98%,留温率超60%,毕业生培养质量、就业竞争力、毕业生满意度、企业用人满意度等多项指标稳居全省高职院校前3,毕业生薪酬水平位居全国高职院校前列。学校拥有国家级众创空间、省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是国家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中国创业创新典型示范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服务基地、浙江省示范性创业学院,“创业者联盟”连续四年入选全国大学生创业社团百强。学生近五年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挑战杯”创业大赛金奖等国家级大赛奖项400余项,德国红点奖等国际奖项60余项,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位列第17名。
学校深化校地合作、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开辟“分布式”办学赋能发展新路径。全面嵌入温州大都市区和产业集聚区,政校行企联动打造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职教共同体。高教园区校区凸显示范引领作用,以群建院建设二级学院,校企1:1投入建设高水平的实训综合体和创新综合体;瑞安学院下沉县域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毕业生留瑞率连续多年超65%;设计学院嵌入园区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引领带动温州时尚产业转型升级;永嘉学院对接中职打造中高职衔接共同体,是全国首个中高职一地式一体化办学的高校;鹿城学院建设育训结合的社会服务培训基地,与市经信局联办全国首个由高校运营的企业综合服务平台,获评国家级示范平台、全国优秀公共服务机构,连续七年获省中小企业服务优秀平台。牵头成立的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技术应用服务联盟入选国家示范性职教联盟,牵头成立的长三角高职院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联盟被列入教育领域长三角公共服务重大平台。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位列中国高职院校改革活力指数科技创新榜第一名、中国高职高专评价科学研究第二。学校设有国家、省、市、校四级研发平台61个,其中获批国家协同创新中心等省级以上研发机构7家;校企共建省级企业研究院(中心)28家,企业研发中心超200家,以第一完成单位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发明协会创业成果奖一等奖和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创新奖一等奖。连续四年蝉联全国高职院校发明专利授权数量排行榜第一,国内专利转让数位列全国高校第36位、全国高职院校第1位。每年为企业解决难题600余项,近五年科研等社会服务总经费超2亿元,服务企业50000余家,年培训超35000人次。学校与10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和50多个行业协会深度合作,共建产业学院11个,吸引县域政府投资超30亿元、企业等投入超3.1亿元。学校获批总额2.17亿元全国首批教育强国产教融合项目,获批全国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3个,入选全国产教融合典型案例2个。
学校以“一带一路”为重点推进国际合作交流。积极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先后与加拿大、英国、意大利、马来西亚开展合作办学,连续两次被评为浙江省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入选首批教育部中德SGAVE项目试点院校。实施“中企走出去温职伴随计划”,柬埔寨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亚龙丝路学院荣获浙江省首批“一带一路‘丝路学院’”。牵头成立的中国-柬埔寨职业教育合作联盟写入两国联合公报,成立柬埔寨研究中心、柬埔寨师资培训中心,负责“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合会”柬埔寨-缅甸国别工作组。在安哥拉总统访华期间与安哥拉就业与职业培训总局签订合作备忘录,共建安中工程技术学院。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设立意大利培训中心、南非培训中心,年均培训超万人日,年均输出标准十余个。开展来华留学生培养,成立海外人才联络站,服务海外中企和温州人才引进。学校荣获WFCP世界职教卓越奖“建筑”金奖和“网络和数据安全”银奖,入选首批“中国-东盟千校携手计划”、中非职业教育联合会、中美“百千万计划”、中国-东盟双百职校强强合作旗舰计划等。
学校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认真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将党建工作与学校事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提升、同步发展。坚持固本强基,通过构建“五位一体”党建工作责任体系、“标准+特色”党建质量保证体系和“六维”党建品牌塑造体系,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获教育部全国高校党建标杆院系1个、样板支部2个,省级党建培育创建单位13个,入选首批全省高校党建示范群和特色品牌2个,获评首批全省高校示范性党群服务中心创建单位,作为温州市唯一一所高职院校入选浙江省党建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深度开展“清廉学校”建设,作为全市唯一一所高校入选省清廉学校建设示范校和市“引领型”清廉建设单位,入选省教育系统廉洁教育基地。学校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统一,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2个,获评全国高职院校育人成效50强单位,连续两年获全国高职院校学生发展指数100所优秀院校,获评职业教育“三全育人”典型学校。获评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项、教学名师8人、教学团队1个,获评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等课程思政系列项目33个,《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等专题推广学校“课程思政”经验做法。学校持续推进“双循环治理”体系建设,成立高职院校治理研究中心,形成了顶层-中层-基层的治理结构,以“温职之制”开辟“温职之治”,治理育人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当前,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职教大会精神,强化“彰显新职教类型特色、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培养新时代工匠人才、服务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办学使命,引领“活力温台”职业教育创新高地建设,坚定扛起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探路者”的使命担当,努力建设一所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国际水平的本科层次职业大学,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奋力打造中国高职教育的“重要窗口”。

衢州学院
学校前身为创办于1985年的浙江工学院浙西分校(1993年更名为浙江工业大学浙西分校),师范教育沿革于1912年创建的衢州师范学校、1978年创建的衢州市教师进修学校(浙江师范大学衢州进修部)。

浙江传媒学院
学校拥有杭州钱塘和桐乡乌镇两个校区,占地1355.14亩。设有18个学院及教学单位,本科在校生13300余人,研究生1000余人,留学生400余人,教职员工1400余人,其中国家级、省部级人才和行业高端人才150余人。

湖州学院
2021年1月,经教育部同意转设为公办普通本科高校,更名为湖州学院。学校现为浙江省应用型高校建设试点院校,浙江省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试点学校。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创办于1998年,学院地处钱塘江畔的下沙高教园区。现有民航交通、信息技术、数字商贸、智慧旅游、创意设计、继续教育6个学院,1个公共教学部。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
2017年通过全国供销合作社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考核验收。2020年5月,受浙江省政府委托,正式挂牌成立浙江茶业学院。2020年12月,入选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是浙江省文明单位、浙江省绿色学校、4A等级平安校园。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