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中医药大学是甘肃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教育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全国第四次中药普查甘肃省试点工作技术依托单位、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甘肃省牵头指导单位、甘肃省道地中药材标准制定工作牵头单位、科技部“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甘肃省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常设单位、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敦煌医学研究及文化传承专业委员会牵头单位、“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院校、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招生院校,是西北地区唯一一所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中医药类高校。学校现任党委书记王学军,校长赵继荣。
招生电话:0931-5162881,0931-5162882
电子邮箱:zsb@gszy.edu.cn
学校前身是1978年创立的甘肃中医学院;1989年,学校在甘南州卫生学校藏医学专业基础上创办藏医系,逐渐发展为具有硕士学位授予资格的藏医学院;2014年,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整体并入;2015年,学校正式更名为甘肃中医药大学;2017年,和平校区一期项目部分完工并投入使用;2018年,教学及行政整体迁入成为办学主校区,并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勤奋、严谨、继承、创新”的校训,坚持“立足西部求特色发展,传承仁术重开放办学”的办学理念,遵循“仁术勤和,玉汝于成”的育人理念,坚决扛起甘肃中医药高等教育和现代医学高等教育两面“大旗”,经过46载薪火相传和砥砺奋进,已实现“办学层次提升”和“办学空间拓展”两大目标,建立了医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文学等7个学科门类,建成了以中医药学、现代医学和医学相关学科为主体的3个核心专业圈、本硕博一体推进的综合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万余名学子、千余亩校园、百余名名师名医的现代大学格局。建校40余年来,为甘肃乃至西北地区培养了七万余名高层次中医药和现代医学人才,其中近65%的毕业生扎根甘肃、服务甘肃。
学校现已形成和平校区、五里铺校区、定西校区、甘南校区“一校四区”办学格局。和平校区占地面积1050亩,坐落于兰州市和平开发区,居于甘肃省会东大门,东襟陇右第一名山兴隆山,西拥金城锁钥皋兰山,南倚钟灵毓秀官滩沟,北接丝路通衢连霍高速,遥对滔滔黄河,毗邻座座学府,人文气脉生生不息,医药教育别具特色,是学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教育基地。五里铺校区占地面积105亩,地处黄河名都金城故地“精致兰州”主城区,与兰州大学比邻而居,与甘肃省人民医院、兰大一院隔街相望,集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中药创新研究院于一体,是学校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基地。定西校区占地805亩,坐落于素有“中国药都”“甘肃咽喉”之称的定西市,2022年起各类专科专业停止招生,全面开启本科教育发展之路,是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甘南校区占地81.61亩,坐落于素有“青藏之窗、户外天堂”之称的甘南州合作市,是学校培养藏医药人才、传承藏医药文化、推进民族医药学发展的重要基地。
学校现有教职工1304人,其中专任教师965人。现有国医大师2人,全国名中医6人,双聘院士4人,岐黄学者1人,青年岐黄学者1人,长江学者1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00人,硕士研究生导师915人,11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1人被评为“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3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34人荣膺“甘肃省名中医”,7人被评为“甘肃省优秀专家”,1人入选“长江学者特岗学者”,1人获评“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6人获“甘肃省高校教学名师奖”,13人获“甘肃省园丁奖”,16 人获“甘肃省教学名师”,38人获“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16人入选甘肃省“333”“555”人才工程,7人入选甘肃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1人被选拔为甘肃省领军人才,27人被选拔为甘肃省卫生厅领军人才。
学校本部设有16个教学机构。有4所直属附属医院,6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50所实践教学基地(含10所附属医院)。有省级教学团队1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9757人,其中全日制普通本科生15663人,硕士研究生3607人,博士研究生262人,学历教育本科留学生111人、硕士研究生留学生15人、博士研究生留学生2人,普通预科生数97人。现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4个、省级一流特色学科(A类)3个、省级重点学科7个,甘肃省高校重点学科2个、甘肃省医疗卫生重点学科9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27个,2024年新建校级重点学科7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3个。有35个本科专业,有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具有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授予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权。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50门。
学校建有特色、高水平、可共享的各级各类科研平台(基地、重点实验室)共44个。其中,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基地、重点实验室)17个,厅局级科研平台17个、校级科研平台 10个。学校拥有敦煌医学与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教育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甘肃省科普示范基地,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5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科技服务创新平台,2个甘肃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第二附属医院),1个甘肃省科普基地,1个甘肃省道地中药材种质资源库,5个厅局级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二级),2个甘肃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甘肃省高校新型智库,1个甘肃省高校产业研究院,1个省级研究院,2个省级工程实验室,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专业化众创空间,1个实验动物省级行业技术中心,1个厅级协同创新中心,5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目前馆藏纸质文献资源总量达153.79万余册,拥有各类数据库49个,纸质图书90余万册,电子图书230.09万册,电子期刊369.49万册。
近年来,承担国家、省部级和其他科研课题96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82项,以第一单位获得各类科研成果奖励90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含国家级学协会)35 项,一等奖8项(含合作单位4项),二等奖9项(含合作单位2项);获国家专利 156项,中发明专利18项。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67部,发表学术论文1798篇。主办《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儿科杂志》《甘肃基层卫生》3种学术期刊,其中《中医儿科杂志》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系列期刊、“2022年度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中医儿科杂志》《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入选第二届“西牛计划”之“优秀中文科技期刊”。第二附属医院拥有宣肺化浊颗粒、清肺通络颗粒等院内制剂130多个,姜石颗粒获评2022年“甘肃省药学发展奖”一等奖,“陇绿源”商标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注册。
学校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本着“文化先行、医药互促、强化认同、实体合作”的思路,坚持以文带医、以医带药、以药带商、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广泛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向西交流发展,已与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共建了9所“岐黄中医学院”和6个“中医中心”,与美国、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十多个国家及地区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持续提升。2022年,学校被教育部列入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对口支援。2023年7月,学校第二附属医院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合作共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甘肃医院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
面对新时代新征程,学校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确定的“1136”战略目标,即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聚焦办学治校高站位、党建思政高引领、学科建设攀高峰、科学研究高水平、人才培养高素质、服务社会高对接、对外交流高层次、文化传承高聚焦、队伍建设高标准、治理体系高效能10大高质量发展领域,实施政治领航定向工程、时代新人培育工程等30项工程,提升学校新医科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中医药研发与成果转化中心、中医药战略规划与政策咨询专业智库、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平台、中医医疗和康养服务高地、中医药国际合作与开放办学窗口6大功能,实施人才强校支撑、科技创新突破、协同融合发展、文化价值引领战略,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守正创新、中西医并重,突出中医药主体地位和特色优势,突出专业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发展,努力培养具有复合特质的应用型人才,建设成为全国知名、西部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中医药大学,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数据评估
关于甘肃中医药大学特别声明
本站学习导航提供的甘肃中医药大学都来源于网络,不保证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对于该外部链接的指向,不由学习导航实际控制,在2025年10月15日 上午8:58收录时,该网页上的内容,都属于合规合法,后期网页的内容如出现违规,可以直接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学习导航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导航

学校位于甘肃省金昌市职教城,东临紫金花海、西抱龙首湖、北依植物园,风景秀丽、环境优美,是甘肃省唯一一所被4A级景区包围的花园式高职院校。学校托管金昌市理工中等专业学校和金昌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

兰州文理学院
学校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兰州,坐落于主城区黄河之滨。甘肃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区位优势,多姿多彩、灿烂辉煌的自然人文资源,为学校办学育人提供了丰厚滋养和广阔空间。

兰州科技职业学院
兰州科技职业学院是2013年5月,经省政府批准,通过教育部备案,在原中专学校基础上升格成立的以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的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学校地处甘肃省西南部的甘、青、川三省交界地——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府合作市,是甘肃省属唯一一所民族师范院校,服务区域立足甘肃,面向周边民族地区,辐射全国。学校战略地位重要,地域优势独特,自然资源丰富,文化禀赋深厚,办学育人空间广阔。

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成为甘肃省第一批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先后荣获国家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全国创新创业50强典型经验高校、全国职业院校产教融合50强高校、甘肃省“双高计划”建设单位(A档)。

河西学院
经过83年励精图治,学校已发展成为学科专业齐全、规模结构合理、办学特色鲜明、办学实力较强的综合性应用型大学。学校是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院校,甘肃省文明校园。

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
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享誉海内外的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基地“铜城”——甘肃白银。学校前身是1958年创立的白银公司技工学校、1984年创立的白银有色金属职工大学,2011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

兰州博文科技学院
学生学习期满成绩合格者,颁发兰州博文科技学院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颁发兰州博文科技学院学士学位证书。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