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兴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省属高等院校。学校前身之一的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办学起源于1914年,此后百年间数易校址、几更校名,曾先后隶属于国家重工业部、冶金工业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被誉为中国有色行业经济管理人才的“摇篮”,于2000年与嘉兴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嘉兴学院。其后,平湖师范学校、嘉兴卫生学校、浙江会计学校和嘉兴市粮食干部学校等四校相继并入嘉兴学院。2023年11月,教育部同意嘉兴学院更名为嘉兴大学。
招生电话:0573-83640000
电子邮箱:zjxuzb@zjxu.edu.cn
学校办学所在地——浙江省嘉兴市,地处东南沿海、长三角中心腹地,区位优势独特,经济发展活跃,是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江南文化发祥地、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前沿阵地、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和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先行地,正加快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努力在推进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作示范。
2004年3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校视察指导,并在同年8月学校办学90周年校庆之际发来贺信,要求“努力把学校办成一所有特色、善创新的综合性大学,培养出更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学校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多年来,学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全面服务国家战略实施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推进特色发展、创新发展。
学校建有梁林、平湖2个校区,占地面积1660余亩,建筑面积6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2亿元,图书馆纸质藏书246万余册,电子藏书253万余册。下设19个教学机构,有附属医院10所、附属学校2所、附属幼儿园1所。现有58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面向全国30余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学校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18700余人,学历继续教育本专科生17400余人。学校为浙江省高校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建设单位、浙江省清廉学校建设示范校、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高校,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入选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全国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浙江省平安校园、浙江省高校文明校园等,连续多年在全省普通本科高校分类评价中列同类院校前列。
坚持育引并举,着力构建一流高效师资队伍。世界著名物理学家、香港科技大学原校长朱经武教授为学校名誉校长。现有教职工176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250余人,博士学位教师830余人;拥有国家级特聘专家、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理论界人才入选者、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等一批高层次人才;有省级重点创新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入选省顶尖人才计划专家2人。
聚焦重点突破,着力构建一流学科专业布局。学校拥有省级一流学科7个,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拥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2个,在40余个一级学科(专业学位)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已有19届联培研究生毕业。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通过国家专业认证(评估)专业5个,省级师范教育创新工程项目入选专业1个。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省级重点支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点2个。
强化立德树人,着力构建一流人才培养体系。学校自觉传承红色基因、守牢红色根脉,建有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红船精神研究中心,获批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浙江省教育系统党员教育基地,入选浙江省课程思政示范校、浙江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单位、浙江省高校文化校园建设首批试点单位、浙江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重点支持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成果获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原创红色话剧《初心》多次被央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报道。学校学子先后荣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质奖章、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连续三届“浙江骄傲”、浙江省十佳大学生、浙江省杰出志愿者、浙江省第一届感动校园人物等荣誉。学校大学生创业实践园被评为国家级众创空间,学子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等多项奖项。
突出成果导向,着力构建一流科研创新高地。学校拥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省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18个。近五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20余项;承担省顶尖人才计划、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400余项;承担横向科研项目216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80余项(含国家一级学会奖),其中主持获得教育部近两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嘉兴大学学报》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优秀学报,“嘉兴名人与嘉兴文化”栏目入选教育部“名栏工程”。
广开合作渠道,着力构建一流开放办学格局。学校主动对接长三角地区产业、企业发展需求,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拥有中澳先进材料与制造研究院、中国共同富裕研究院、浙江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G60科创走廊产业与创新研究院、信息网络与智能研究院、嘉化能源未来技术学院、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研究中心等一批科研创新载体,被认定为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项目第一批合作院校,校企合作育人成果获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209个校企合作项目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高校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多项成果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企合作 双百计划”典型案例,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学校与葡萄牙贝拉英特拉大学合作举办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美、英、澳、德、日、韩等27个国家(地区)的80余所单位开展本硕连读、双学位攻读、交换生培养等合作,入选“中外人文交流全媒体产教融合项目”合作院校。
当前,学校正牢记习近平同志殷切嘱托,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秉承“方正为人 勤慎治学”校训,践行“求是求真求正”校风,守正创新、追求卓越,大力实施“1358”战略,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能力,全力以赴建设有特色、善创新的综合性高水平大学。
数据评估
关于嘉兴大学特别声明
本站学习导航提供的嘉兴大学都来源于网络,不保证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对于该外部链接的指向,不由学习导航实际控制,在2025年7月14日 下午1:28收录时,该网页上的内容,都属于合规合法,后期网页的内容如出现违规,可以直接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学习导航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导航

西湖大学是一所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前身为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于2018年2月14日正式获教育部批准设立。现设有理学院、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和医学院四个学院。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小和山高教园区,共享杭城深厚的文化底蕴、丰沛的电商资源、完善的公共设施,坐拥小和山高教园区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教学资源、便捷的交通条件。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贺信要求学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自身特色的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现有新城本部和岱山两个校区,占地约600亩,全日制在校生7250人,教职工485人,专任教师325人,其中研究生学历(学位)教师占73%,35人入选市级及以上各类人才项目。

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
学院自2014年迁建桐庐以来,继承和发扬了浙江工商大学“诚毅勤朴”的优良校风,锐意改革、开拓进取,努力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新商科”人才。

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是浙江省唯一、全国极少专注“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领域人才培养的公办全日制高职院校,由温州市人民政府联合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和浙江省公安厅发起创立,并由浙江省应急管理厅与温州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是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创办的全日制综合性高职院校,由温州机械工业学校、温州商业学校、温州经济学校、温州业余科技大学等4所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65年。学校现为浙南闽北唯一一所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全国优质高职院校,是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浙江省重点高职院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浙江省文明校园、浙江省首批四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试点院校和浙江省首批专升本高职本科人才培养试点院校。
学校现有高教园区校区、鹿城校区、瓯海校区、瑞安校区、永嘉校区等五个校区,校园总占地超1300亩,在编教职工超900人,全日制在校生12000余人。设有智能制造学院、设计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数字经贸学院、鹿城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瑞安学院、永嘉学院、公共基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10个二级学院。学校坚持以生为本、立德树人,秉承“厚德长技,励学敦行”的校训,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遵循“与国家发展同频,与区域产业对接,与民营经济互动,与行业企业共赢,与国际顶尖接轨”的办学传统,形成了“区域有什么支柱产业,就建设什么专业;区域有什么企业难题,就建设什么服务平台;区域有什么新技术需求,就培养什么新技术工匠人才”的办学实践,被誉为高职教育的“温州模式”。
学校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强化政治修养、职业素养、生活涵养、健康培养“四养融通”,形成了“学训研创用”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建成实力雄厚的专业群6个,40个专业覆盖了浙南地区主要支柱产业和特色行业,其中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2个、国家示范性专业等国家级专业10个、联合培养本科专业4个、省级优势和特色专业24个。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7项,主持国家级教学资源库2个,国家级实训基地6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1门,国家级教材40余本。学校现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3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支,国家级教学团队3支,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1个,各类国家、省市人才超220人次,并获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等。深入推进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改革,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9年超98%,留温率超60%,毕业生培养质量、就业竞争力、毕业生满意度、企业用人满意度等多项指标稳居全省高职院校前3,毕业生薪酬水平位居全国高职院校前列。学校拥有国家级众创空间、省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是国家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中国创业创新典型示范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服务基地、浙江省示范性创业学院,“创业者联盟”连续四年入选全国大学生创业社团百强。学生近五年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挑战杯”创业大赛金奖等国家级大赛奖项400余项,德国红点奖等国际奖项60余项,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位列第17名。
学校深化校地合作、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开辟“分布式”办学赋能发展新路径。全面嵌入温州大都市区和产业集聚区,政校行企联动打造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职教共同体。高教园区校区凸显示范引领作用,以群建院建设二级学院,校企1:1投入建设高水平的实训综合体和创新综合体;瑞安学院下沉县域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毕业生留瑞率连续多年超65%;设计学院嵌入园区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引领带动温州时尚产业转型升级;永嘉学院对接中职打造中高职衔接共同体,是全国首个中高职一地式一体化办学的高校;鹿城学院建设育训结合的社会服务培训基地,与市经信局联办全国首个由高校运营的企业综合服务平台,获评国家级示范平台、全国优秀公共服务机构,连续七年获省中小企业服务优秀平台。牵头成立的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技术应用服务联盟入选国家示范性职教联盟,牵头成立的长三角高职院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联盟被列入教育领域长三角公共服务重大平台。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位列中国高职院校改革活力指数科技创新榜第一名、中国高职高专评价科学研究第二。学校设有国家、省、市、校四级研发平台61个,其中获批国家协同创新中心等省级以上研发机构7家;校企共建省级企业研究院(中心)28家,企业研发中心超200家,以第一完成单位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发明协会创业成果奖一等奖和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创新奖一等奖。连续四年蝉联全国高职院校发明专利授权数量排行榜第一,国内专利转让数位列全国高校第36位、全国高职院校第1位。每年为企业解决难题600余项,近五年科研等社会服务总经费超2亿元,服务企业50000余家,年培训超35000人次。学校与10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和50多个行业协会深度合作,共建产业学院11个,吸引县域政府投资超30亿元、企业等投入超3.1亿元。学校获批总额2.17亿元全国首批教育强国产教融合项目,获批全国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3个,入选全国产教融合典型案例2个。
学校以“一带一路”为重点推进国际合作交流。积极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先后与加拿大、英国、意大利、马来西亚开展合作办学,连续两次被评为浙江省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入选首批教育部中德SGAVE项目试点院校。实施“中企走出去温职伴随计划”,柬埔寨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亚龙丝路学院荣获浙江省首批“一带一路‘丝路学院’”。牵头成立的中国-柬埔寨职业教育合作联盟写入两国联合公报,成立柬埔寨研究中心、柬埔寨师资培训中心,负责“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合会”柬埔寨-缅甸国别工作组。在安哥拉总统访华期间与安哥拉就业与职业培训总局签订合作备忘录,共建安中工程技术学院。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设立意大利培训中心、南非培训中心,年均培训超万人日,年均输出标准十余个。开展来华留学生培养,成立海外人才联络站,服务海外中企和温州人才引进。学校荣获WFCP世界职教卓越奖“建筑”金奖和“网络和数据安全”银奖,入选首批“中国-东盟千校携手计划”、中非职业教育联合会、中美“百千万计划”、中国-东盟双百职校强强合作旗舰计划等。
学校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认真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将党建工作与学校事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提升、同步发展。坚持固本强基,通过构建“五位一体”党建工作责任体系、“标准+特色”党建质量保证体系和“六维”党建品牌塑造体系,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获教育部全国高校党建标杆院系1个、样板支部2个,省级党建培育创建单位13个,入选首批全省高校党建示范群和特色品牌2个,获评首批全省高校示范性党群服务中心创建单位,作为温州市唯一一所高职院校入选浙江省党建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深度开展“清廉学校”建设,作为全市唯一一所高校入选省清廉学校建设示范校和市“引领型”清廉建设单位,入选省教育系统廉洁教育基地。学校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统一,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2个,获评全国高职院校育人成效50强单位,连续两年获全国高职院校学生发展指数100所优秀院校,获评职业教育“三全育人”典型学校。获评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项、教学名师8人、教学团队1个,获评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等课程思政系列项目33个,《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等专题推广学校“课程思政”经验做法。学校持续推进“双循环治理”体系建设,成立高职院校治理研究中心,形成了顶层-中层-基层的治理结构,以“温职之制”开辟“温职之治”,治理育人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当前,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职教大会精神,强化“彰显新职教类型特色、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培养新时代工匠人才、服务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办学使命,引领“活力温台”职业教育创新高地建设,坚定扛起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探路者”的使命担当,努力建设一所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国际水平的本科层次职业大学,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奋力打造中国高职教育的“重要窗口”。

湖州学院
2021年1月,经教育部同意转设为公办普通本科高校,更名为湖州学院。学校现为浙江省应用型高校建设试点院校,浙江省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试点学校。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