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山大学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亲手创办,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共同创建的大学,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具有优良革命传统、爱国奋斗精神和卓越品格追求。中山大学起初校名为国立广东大学。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学校于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招生电话:020-84036491
电子邮箱:adado@mail.sysu.edu.cn
今日的中山大学,由1952年院系调整后分设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于2001年10月合并而成。在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下,在教育部、广东省及广州、深圳、珠海等驻地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中山大学发扬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办学特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在百年的办学历史中,中山大学汇聚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名家大师,学术文脉积淀深厚。许多著名学者曾在本校任教: 邓植仪、丁颖、冯友兰、郭沫若、鲁迅、傅斯年、顾颉刚、商承祚、陈焕镛、何思敬、杨成志、赵元任、周谷城、梁伯强、陈国达、吴尚时、李达、王亚南、王力、刘节、王起、岑仲勉、陈寅恪、戴镏龄、容庚、杨荣国、梁方仲、董每戡、姜立夫、蒲蛰龙、高兆兰、柯麟、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陈序经、林尚安、高由禧等。近年来,中山大学吸引集聚了大批海内外优秀的学术英才,他们奋斗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致力于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9年9月,珠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山大学正式签署合作建设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协议书;2000年1月,教育部批复同意建设中山大学珠海校区。2015年9月,深圳市人民政府与中山大学签署合作举办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的备忘录;同年12月,获教育部批复同意建设深圳校区。至此,中山大学形成了三校区五校园统筹发展的办学格局,扎根粤港澳大湾区三座核心城市广州、珠海、深圳办学,各校区统筹规划、错位发展,共同支撑中山大学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近年来,中山大学在加强文理医传统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努力强化工科发展,填补了农学、艺术学空白,学科门类更加齐全,形成了文理医工农艺综合发展的学科格局。广州校区重点提升文、理、医传统优势学科,珠海校区重点发展深海、深空、深地、深蓝学科群,深圳校区重点建设新医科、新工科。学校综合性办学优势和特色愈发凸显,学科实力居于国内高校前列。
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四个面向”,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学科与科研规划聚焦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紧握建设重要机遇,进一步推进有组织科研,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激发人文社科发展新动能,为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贡献中大力量。
中山大学理工学科坚持问题导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理科坚持“重大科学理论原创性突破”,推动数理化生等理科基础学科全面发展,产出具有国际影响的前沿科学理论成果,实现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工科坚持“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做一流的工程实现”,以深厚的数理基础为支撑,以重大任务为牵引,在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力争突破若干“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工科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新动能。
中山大学医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实力,我国最早的西医教育诞生于此。目前,中山大学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医学科研创新日新月异。拥有10家直属附属医院,构建了门类齐全、实力雄厚、技术领先、设备先进、优势互补、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意识的医疗救治服务网络体系,医教研综合实力、医疗服务能力与规模均居于全国领先行列。
中山大学现有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42个、省部级平台268个,学校着力推进理、工、医科重大科研平台建设。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天琴中心、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极地”号破冰科考船、绿色化学与分子工程研究院、华南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中大谱仪、临床免疫学前沿交叉中心、进化与合成生物学基础科学中心。(“精准医学科学中心”更名为“临床免疫学前沿交叉中心”,新增“进化与合成生物学基础科学中心”)等重大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支撑未来发展的创新体系正在形成。
中山大学现有70个院系,本科专业(办学权)129个,研究生教育已涵盖除军事学外的所有学科门类。中山大学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坚持“五个融合”,人才培养注重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全面发展、引领未来的高水平创造性人才。
学校大力推进学部制改革,组建人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经济与管理学部、理学部、工学部、信息学部、医学部等7个学部,构建 “学校—学部—院系”三级学术治理体系,统筹相同和相近学科的学术标准与学术评价,加强跨学院(系)的合作协同,形成高质量发展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亲致贺信,对学校建设发展提出明确期望要求,是学校百年办学历程的重要里程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山大学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传承红色基因,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要,一体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数据评估
关于中山大学特别声明
本站学习导航提供的中山大学都来源于网络,不保证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对于该外部链接的指向,不由学习导航实际控制,在2025年7月6日 下午6:33收录时,该网页上的内容,都属于合规合法,后期网页的内容如出现违规,可以直接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学习导航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导航

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是国内首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现有星湖和大旺两个校区。

南方医科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创建于1951年,1979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2004年8月整体移交广东省,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现有广州和顺德两个校区。

广东工业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艺教结合、多科性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1958年开办本科教育,1995年由原广东工学院、广东机械学院和华南建设学院(东院)合并组建而成。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是国家主席习近平、俄罗斯总统普京达成重要共识,由深圳市人民政府、北京理工大学和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简称“莫斯科大学”)三方合作设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是首批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广东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也是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中医药高校。

广州职业技术大学
广州职业技术大学(原名番禺理工学院、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1993年筹建,1997年9月教育部(原国家教委)正式批准备案,是广州市属第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筹建伊始,番禺籍的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霍英东,全国政协副主席、澳门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何厚铧,陈瑞球、何添、何善衡等港澳同胞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慷慨捐资,为学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广州新华学院
广州新华学院(院校代码:13902)的前身是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是举办高校中山大学依据教育部教发〔2003〕8号文的精神,按新机制新模式申办的院校。

南方科技大学
南方科技大学(简称南科大)是深圳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创建的一所高起点、高定位的公办创新型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肩负着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挥先导和示范作用的使命,并致力于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和深圳创新型城市建设。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