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始建于1928年,初名东北蒙旗师范学校。2005年黑龙江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黑龙江省民族干部学院)、哈尔滨朝鲜族师范学校(黑龙江省朝鲜族教师进修学院)、齐齐哈尔民族师范学校合并,升格为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专科学校并改为现名。2015年成为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与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学院由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举办,主管部门为黑龙江省教育厅。学院坐落在国家级新区——哈尔滨新区哈南工业新城。设置内设机构19个,其中党政管理机构8个、教学系部7个、教辅机构4个。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官方网址:http://www.hljmzzyxy.org.cn/zsw/ http://www.hljmzzyxy.org.cn/
招生电话:0451-85560098,0451-85560198,0451-86664198
学院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履行高职专科和少数民族预科人才培养职能,肩负教育援疆、教育援藏重大使命,承接少数民族(宗教)干部人才培训任务。作为黑龙江省普通高等教育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承担省属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预科阶段集中培养任务已历经37年;作为国家支援新疆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协作计划和国家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承接高校,已连续13年面向新疆招生、连续8年面向西藏招生;作为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宗教)干部培训基地,培训全省少数民族(宗教)干部的同时,还为内蒙古东部四盟市和黑龙江省对口支援的新疆阿勒泰地区、西藏日喀则市举办干部人才培训班;作为黑龙江省民族中小学校双语教师培训中心,承担教育部“国培项目”,负责培训全省民族地区中小学校教师及管理人员。自建校至今,累计培养培训人才近10万余名,他们已成为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领军人物和各条战线上的少数民族骨干人才。
学院现有在校生7262人,其中高职专科生5861人,来自全国12个省区;少数民族预科生1401人,来自黑龙江省和新疆地区。目前在校生民族成分37个,少数民族学生3609人,占比49.70%,一座校园就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一个缩影。学院立足少数民族学生占比近半的基本校情,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混班教学、混合住宿、混合就餐,推动各民族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促进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通过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预科部获评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学院被哈尔滨市命名为全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学院入选黑龙江省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首批试点高校和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标兵单位,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成为黑龙江省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学院入选第三批黑龙江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和第五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学院设置高职备案专业26个,涵盖7个大类,组建专业集群5个。其中国家重点专业2个、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2个、全国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个,省重点专业4个、省高水平骨干专业2个、省高水平专业群1个。学院确立了“做特民艺、做精民食、做实民生”的“113”专业发展定位,即服务龙江冰雪旅游和文化娱乐产业,打造民族表演与技艺传承专业群,做特民艺;服务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和绿色食品加工业,打造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群,做精民食;服务高品质民生产业,打造“一老一小一宠”智慧养老服务、婴幼儿养育与教育、宠物诊疗技术3个专业群,做实民生。
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大兴安岭地区行署共同组建大兴安岭产业园区“石榴红”文化艺术市域产教联合体;与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合作建立 “石榴红”乡村振兴学院,打造县级市域产教联合体;与塔河县鄂伦春族十八站乡合作建立“石榴红”文化艺术产业学院。联合全国60多家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牵头建设全国民族技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与哈尔滨二四二医院合作成立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教学医院,共建智慧康养产业学院,打造医校科教融汇合作体。与哈尔滨市平房区卫生健康局就托育产教融合相关事宜签署框合作协议,创新“政校企”合作机制,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与哈尔滨市平房区教育局和驻区公立幼儿园,发起成立幼教联盟。共建产业学院6个,获批省级职业教育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1个。入选2024年黑龙江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典型案例2个。
学院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入选首批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示范点,成为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基地、黑龙江省工艺美术研发基地,担任全国民族技艺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单位、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学会非遗技艺传承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作为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与创新基地,连续四届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运动会并获奖;作为黑龙江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演出单位,入选全省首批优秀大学生艺术团,参加文艺汇演和全国比赛屡获佳绩,服务龙江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和亚冬会、哈洽会、哈夏等重大活动广受好评。
学院助力向北开放、推动职教出海,积极参与对俄合作教育专刊项目,与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符拉迪沃斯托克国立大学、哈巴罗夫斯克国立文化学院开展合作交流;立足中俄文化艺术交流传统,积极参加2024年黑龙江省中俄青少年文化交流嘉年华系列活动;牵头参加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以“冰雪非遗 大美龙江”为主题向全世界展示了龙江职教风采和冰雪文化魅力。
学院找准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理念,秉承立足龙江、面向边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龙江+边疆”服务面向定位,确立了培养“信得过、用得上、行得远”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类型定位,确立了“一条主线、五方联动、三同三融”的“1533”融合共育培养模式定位,确立了“以民族职业教育为主体,以民族预科教育、民族干部培训为两翼”的“一主两翼”办学定位。提出了“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高地、民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民族干部人才培训高地、民族预科学生培育高地,打造龙江民族职教新样板”的“四高地一样板”办学愿景。此外,在学院近百年的办学历程中,孕育出了“兼爱并育 行健自强”的校训精神,形成了“传薪火于民族 育良匠济民生”的办学理念、“造峰填谷 守正出新”的发展理念、“因材施教 长善救失”的育人理念、“动脑动手 尽力尽心”的学生成长理念。这些精神理念与边疆各民族不屈不饶的奋斗精神和开拓精神一脉相承,是光荣办学传统与现代大学理念的完美融合。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是一所历史悠久、使命光荣,特色鲜明、魅力独特,开放包容、前景广阔的民族高职院校。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忠实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办学职能,锚定教育强国建设目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扎根祖国北疆,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到2029年,建成省内一流的高水平职业学校,在全国民族职业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到2035年,建成国内一流,具有中国北方民族特色的职业技术大学。
数据评估
关于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特别声明
本站学习导航提供的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都来源于网络,不保证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对于该外部链接的指向,不由学习导航实际控制,在2025年10月25日 下午4:37收录时,该网页上的内容,都属于合规合法,后期网页的内容如出现违规,可以直接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学习导航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导航

作为全国文明单位、黑龙江省十佳和谐校园,学院不仅荣获教育部、卫生部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全国首批“大思政课”(抗疫精神)实践教学基地、黑龙江省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等殊荣,还承担着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基地、黑龙江省医学教育管理中心等重要职责。

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
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定名为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是黑龙江省唯一一所以“信息工程”命名的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2022年学校选择了非营利性办学类型。

哈尔滨剑桥学院
2001~2003年先后与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大学合作设置为独立学院,2004年开办本科专业。2011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更名为哈尔滨剑桥学院。

哈尔滨理工大学
学校始建于1950年,由原机械工业部所属的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电工学院和哈尔滨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于1995年合并组建而成,1998年划转黑龙江省属,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

黑龙江大学
办学80多年以来,黑龙江大学在国家全球战略构架中,推进与服务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升,强化俄语学科专业的优势地位和引领作用,实现人才培养方向、科学研究领域、对外交流合作和社会服务等多方位与俄罗斯对接,形成全国高校独树一帜的对俄办学特色。

哈尔滨工业大学
首批“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九校联盟(C9)”、“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国-西班牙大学联盟”主要成员,国家首批“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计划”入选高校,中管副部级建制,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三方重点共建。

黑龙江工程学院
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合并组建更名为黑龙江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哈尔滨应用职业技术学院
现已成为一所以工科类学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着眼于培养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及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高等院校。
暂无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