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榆林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管、文、理、农、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本科院校,是榆林市唯一省属本科院校。学校从绥德师范走来,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23年,是播种西北革命火种的地方,3位校友成为副国级领导,60多位校友成为新中国党政军高级干部,8位校友担任过中共陕西省委书记,70多位校友为中国革命英勇献身,这里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特殊而重大的贡献。毛主席曾亲笔为绥师同学题词“奋斗”,习仲勋为绥师题词“革命英才的摇篮”,校友齐心先后为学校题词“西北革命策源地”“百年芳华 英才辈出”。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2018年被陕西省确定为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单位,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招生电话:0912-3896517,0912-3893980,0912-3891832,0912-3891932,0912-3891032
学校现有榆阳、绥德和科创新城三个校区,占地面积1518.86亩,建筑建设面积50.6万平米,设有16个二级学院,49个本科专业(含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4598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3833人,硕士研究生761人,学历教育留学生68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延安大学等累计联合培养研究生479人。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228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1008人。其中二级教授3人,三级教授17人,正高职称180人,副高级职称471人,具有博士学位者347人,专任教师922人。学校设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聘任6名两院院士,全国优秀教师1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陕西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陕西省“最美教师”1人,陕西省“三五人才”入选专家1人,陕西省省级人才引进计划2人,陕西省省级人才特支计划8人,三秦人才4人,省级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首席科学家5人,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15人,省级秦创原引用人才6人,陕西省高校杰出青年4人,陕西高校优秀青年人才计划1人,省级青年人才托举计划获得者8人,陕西省教学名师8人,榆林市有突出贡献专家41人。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输送了各类人才10万余名,1位校友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校是国家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获批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国家级“四新”项目2项,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3个;全国“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介精品项目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05项,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7项,实验教学和教学实验室建设研究项目1项;荣获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5项(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1项)、省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6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现有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省级“四新”项目6项,省级一流专业12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省级一流课程29门,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6个,陕西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培训基地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术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3个,在23个二级学科或者领域招生。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3个。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6个,省教育厅高校青年创新团队6个,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联合共建能源陕西实验室、旱区农业陕西实验室、沙产业陕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文化旅游研究院1个,省级“四主体一联合”校企联合研究中心5个,省级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陕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3个,陕西现代能源化工知识产权研究中心1个,省级公众科学素质与创新发展研究中心1个,其他省级科研平台6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院等平台60余个。建有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2023年科技园被认定为陕西省大学科技园,2024年获批设立省级博士后创新基地。7个科技小院入选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支持建设名单,8个科技小院入选“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在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省域科研综合竞争指数中位居陕西首位,2024年软科排名371位。
学校坚持“扎根榆林、研究榆林、服务榆林、贡献榆林”的定位,结合区域资源优势、产业发展特点,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需求的学科专业集群。围绕榆林旱区特色农业、能源化工、文化旅游、装备制造等产业,聚焦“三化”(能化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三黄”(黄沙、黄土、黄河生态治理)“三文”(学校红色文化、陕北历史文化与民间艺术、陕北革命文化),形成了民俗学、能源化工、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西北革命历史等特色学科方向,构建了与地方产业结构高度契合的学科专业体系。解决了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批关键性难题,被推广应用于榆林社会生产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5年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
坚持开放办学,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波兰、西班牙、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20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和合作关系。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俄罗斯罗蒙诺索夫北方(北极)联邦大学等联合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在教育部主导下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双一流高校与学校建立对口支援合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西北大学合作设立了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与西安石油大学联合培养工程硕士。与榆林市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合作共建中国科学院大学能源学院榆林分院、与华为合作共建华为ICT学院,在科学研究、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2023年7月,学校倡导并发起成立了“陕甘宁蒙晋交界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陕甘宁蒙晋交界区17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依托一个联盟,实现“共商”“共享”“共建”“共创”“共进”,倾力打造地方本科应用型高校创新高地,聚力推动陕甘宁蒙晋交界区经济社会协同高质量发展。2024年7月,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学校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闽江学院、宜宾学院四所高校携手成立了“牢记嘱托 铸魂育人”应用型高校大思政建设联盟,这是应用型高校在思政课建设上的一次重要探索和创新。
学校连续多年被榆林市政府授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显著成绩先进单位”,是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院校、陕西能源化工人才培养基地、陕西省首批社科普及基地、陕西省首批应用型大学转型试点院校和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院校、陕西省文明校园和平安校园、全国绿化先进单位。作为榆林市域内唯一的本科院校,省市两级党委和政府高度关注榆林学院的发展。陕西省委、省政府在2013年、2016年、2018年先后三次明确提出“推进榆林学院升格为榆林大学”。陕西省教育厅和榆林市政府于2008年、2015年、2018年、2023年四次签署省市共建榆林学院协议,从政策和经费方面予以大力支持。榆林市委、市政府支持科创新城校区建设,一次性规划土地3528亩,首期819.66亩土地已无偿划拨到位。2021年9月举行了榆林学院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推进会暨新校区开工仪式,一期工程16万平米校舍已建成,预计2025年6月投入使用。二期工程61万平方米,估算投资52亿,已列入榆林市财政预算,预计2025年上半年开工建设。
2023年5月4日学校隆重举行“榆林学院(绥德师范)庆祝建校100周年暨高质量发展大会”,齐心校友亲笔题写贺词“百年芳华 英才辈出”,省委书记赵一德、省长赵刚、革命先辈亲属代表习远平、教育部领导出席大会,并对学校建设一流地方应用型大学提出明确要求,学校未来将加快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走好本土化、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高质量发展,解放思想,守正创新,弘扬奋斗精神,加快追赶超越,为响应国家战略、推动陕西建设、服务榆林发展,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大学而奋斗。
数据评估
关于榆林学院特别声明
本站学习导航提供的榆林学院都来源于网络,不保证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对于该外部链接的指向,不由学习导航实际控制,在2025年10月20日 上午9:53收录时,该网页上的内容,都属于合规合法,后期网页的内容如出现违规,可以直接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学习导航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导航

现为 “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储备院校、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联盟理事单位。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2012 年 3 月,经教育部 批准,改制更名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是目前全国唯一以“学前 师范”命名的本科院校。

西安理工大学
学校是我国水利水电、装备制造行业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和科研中心之一。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雁塔校区南眺驰名中外的唐代大雁塔,北临举世闻名的明代古城墙;草堂校区坐落于高新区草寺东路;大学科技园位于西安高新技术东开发区幸福林带南段,东依景色怡人的浐灞生态园;两校区和科技园区总占地3700余亩。

西安工业大学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创新活校、人才强校”的办学思路,担当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坚定不移建设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国内一流高水平大学,成为国防工业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西安工商学院
西安工商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学校。学校位于八水绕长安的渭水之滨西安市高陵区,学校周边商贸发达,交通便利,地铁十号线直达校区。

陕西科技大学
学校创建于1958年,时名北京轻工业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轻工高等学校;1970年迁至陕西咸阳,改名西北轻工业学院;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院校之一;1998年学校划转陕西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陕西科技大学;2006年学校主体迁西安市。

西安外事学院
学校与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院校、机构建有学术交流及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开设中外国际班,以本升硕、硕博连读等方式,为学生开辟了本、硕、博全层次的学业晋升通道,大力培养硕士、博士层次人才。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