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建校,历史光荣。青海民族大学因党而生,与国同岁。1949年西宁解放之后,在政权建设中急缺一批既懂少数民族语言又熟悉当地文化民情的少数民族干部。西北局彭德怀、习仲勋等领导向毛主席报告之后,毛主席在11月14日致彭德怀、西北局的批复中指出“青海、甘肃、新疆、宁夏、陕西各省省委及一切有少数民族存在地方的地委,都应开办少数民族干部训练班,或干部训练学校。请你们注意这一点。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动派,没有大批从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经过紧张有序筹备,1949年12月12日,青海民族大学的前身—青海省青年干部训练班宣告正式成立,学校成为共和国成立的第一所民族院校,是青藏高原上成立的第一所高等学府,首任校长为时任省委统战部长的周仁山,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学校党委书记或校长由省上领导兼任,体现了省委对学校工作的高度重视。学校前后三次迁址、五度更名,期间为青海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青年干部,为新疆、西藏的民主改革事业支援输送了一批民族干部,为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兴办民族教育积累了宝贵经验。
招生电话:0971-8808501
电子邮箱:qhmdzsxj@126.com
双重职责,使命特殊。学校从建校之初,就肩负着党的教育工作和民族工作的双重使命,学校的创办既是我国民族工作的一大创举,又是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实践体现。建校以来,学校在履行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职责的同时,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根据党和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对民族工作的要求,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很好地履行了民族工作的特殊职责。经过七十五年的实践,学校已成为培养各民族高素质人才和为民族地区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研究民族宗教问题和政策、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地;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基地;传承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基地;展示党的民族政策优越性、体现民族团结进步和繁荣发展的重要窗口。
精准定位,特色鲜明。学校始终坚持为国家战略服务、为民族地区现代化服务、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服务的办学定位,立足青海大地、扎根青藏高原、辐射全国,以“强文、优理、精工、兴师范”的学科专业建设思路,打造以民族学为核心的人文社科和以理学为基础的理工医“两大学科群”。高质量培养能够在民族地区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靠得住的各类人才。高水平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态文明“高地”与产业“四地”建设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公共管理等人文社会科学优势明显,处于省内领先地位;化学、人工智能、藏药、蕨麻研究等理工医类学科特色发展,相关研究成绩突出。
接续奋斗,基础良好。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几代民大人的接续奋斗,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现有东序、西昆、文实、博雅、南山五个校区,占地面积约1400亩,建筑面积56.1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6.45亿元,教学仪器设备资产2.3亿元,馆藏图书372.64万册,23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学科涵盖十二大门类,拥有60个本科专业。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硕士专业学位点、1个民族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入选青海省第二轮国内一流学科、化学入选青海省第二轮省内一流学科,8个本科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现有教职工1262名(含四名挂职干部),专任教师829名,正高级职称183名、副高级职称294名,博士、硕士学位教师728名,博士化率35.34%。在校生规模达到1.8万名,少数民族学生占比55.87%。是青海开展留学生教育最早、规模最大,目前省内唯一举办孔子学院、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高校。
广育英才,贡献突出。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国家战略和地区发展需要,共培养了12万余名各民族人才,其中有六万余名毕业生在青海工作,近万名在西藏、新疆工作,先后涌现出以“改革先锋”杰桑·索南达杰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学生和53名省部级领导干部、1300多名厅局级干部和120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00余名正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他们为建立和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为青海的民主改革、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各项改革事业以及西藏的和平解放、民主建政作出了突出贡献。
各方支持,前景可期。学校在75年的办学过程中,始终得到了党中央、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实施东西部高校协作和对口支援的重大决策部署,目前已形成了以天津大学为组长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共同参与的“3+11”对口支援和合作交流模式,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与此同时,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青海民族大学发展,在学校办学空间扩展、职称评聘试点改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等多方面给予了政策资金上的大力支持。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到校调研指导工作,对学校各项工作给予倾情关怀和悉心指导。党中央、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对口支援高校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犹如春风化雨,时刻鼓舞着、鞭策着、激励着全校师生奋勇向前,正在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一流民族大学的目标昂首阔进。
数据评估
关于青海民族大学特别声明
本站学习导航提供的青海民族大学都来源于网络,不保证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对于该外部链接的指向,不由学习导航实际控制,在2025年10月19日 上午9:17收录时,该网页上的内容,都属于合规合法,后期网页的内容如出现违规,可以直接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学习导航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导航

学校为教育部首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学校”、青海省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首批“省级平安示范校园”2021年教育部第一次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高职组导游服务)设在青海,学校成为青海省第一个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高职院校,并连续成功举办2届,2021年学校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突出贡献奖”。

青海大学
1997年10月,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并入青海大学。2001年1月,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财经职业学院整建制划归青海大学,2004年青海医学院并入,组建成新的青海大学。

青海警官职业学院
主要承担我省公安政法类专门人才学历教育和在职民警培训双重任务。

青海职业技术大学
成为青海省“双高计划”建设学校、国家职业教育虚拟仿真示范实训基地、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单位、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青海高职院,青高职院

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2021年被人社部评为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通信工程监理》《综合职业能力模拟实训》两门课程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获批青海省“双高”建设计划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

青海师范大学
1997年后,青海教育学院、青海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青海省水利学校、青海省银行学校陆续并入,共同组建形成了新的青海师范大学

昆仑学院
学院依托青海大学办学,共享青海大学的师资、实验室等教育教学资源。学院秉承青海大学优良的办学传统、教育理念和“志比昆仑,学竞江河”的校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依托青大、规范办学、注重质量、突出特色”的办学思路,致力于培养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