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滁州学院位于皖东江淮之间,学校所在地滁州市是南京都市圈和合肥经济圈中心城市,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核心区城市之一,素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山清水秀、文化底蕴浓厚,北宋欧阳修留下千古名篇《醉翁亭记》,下辖的凤阳县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皖北滁州师范学校,历经滁县师范学校、安徽师范大学滁县教学点(分校)等办学阶段,1980年更名为滁州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并定名为滁州学院,2014年被确定为“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学校,2024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入选安徽省“双特色”建设高校。
招生电话:0550-3518833,0550-3510048
电子邮箱:3526449547@qq.com
学校现有会峰、琅琊两个校区,均与国家5A级琅琊山风景名胜区比邻,与琅琊山国家森林公园融为一体,山水相依、环境优美,是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的理想之地。学校占地面积1647.8亩,校舍建筑面积49.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4.2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43.1万册,电子图书159.5万册。设有15个二级学院,开设62个本科专业。普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8336人,联合培养研究生296人,成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在籍学生23000余人。现有教职工1433人,其中专任教师1044人、高级职称386人、博士428人。拥有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安徽省先进工作者、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安徽省最美教师等60多人。
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确立了“修德求是、博学笃行”的校训,积淀了“思变尚新、务实求真”的大学精神,铸就了“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质量文化,形成了“爱国荣校、尊学敬道”的校风、“博学善导、敬业爱生”的教风、“勤学善思、知行合一”的学风,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信息化”办学定位,探索出一条“由师范专科向多科性应用型本科转变”的发展之路。学校是“全国文明校园”“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安徽省首批党建工作示范高校、首批依法治校示范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先行高校、教育信息化试点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外事工作先进单位等。《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党建》等多次报道学校党建和事业发展成效。
学校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4个、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2个,安徽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安徽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安徽省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示范点等14个,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能力提升项目等36项,荣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优秀侨胞之家”等称号。暑期社会实践工作连续十年获团中央表彰,涌现出“中国好人”“全国乡村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感动中国候选人物”“安徽好人”“安徽青年五四奖章”等先进典型。
学校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形成了以“工管为主、多科协调、应用本位、信息见长”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拥有电子信息、资源与环境、生物与医药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地理学获批安徽省“双一流”建设国内一流学科、安徽省高峰学科,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入选安徽省应用型高峰培育学科,人工智能应用获批安徽省特色培育学科。物联网工程、地理信息科学、食品质量与安全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测绘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17个专业被确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有省级特色(品牌)专业8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0个,总量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4门课程获批国家一流课程。拥有省级科研平台21个,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8项。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深入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探索“转型为基、实践为要、双创为核”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三位一体”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一线贯穿、三点发力”的创新创业教育特色。获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4项、教育部及安徽省“四新”项目29项,“101计划”项目2项。建有省级现代产业学院7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大学生创客实验室等22个。自2017年以来,学校获批省级以上质量工程项目663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83项;在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类比赛中,获国家级奖项1062项、省级奖项7282项;学校位列高等教育学会“2019-2023年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第18名。涌现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杰出校友。
学校加强有组织科研,创新服务机制,不断提升科技服务能力。深化与滁州市人民政府深度合作、融合发展,滁州市人民政府与学校签订支持滁州学院创建滁州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康佳集团、全柴集团等大中型企业建立实质性合作关系。“十四五”以来,新增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子项目1项、国家基金项目2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43项。获批国家专利640项,转让发明专利26项。学校自2017年以来连续八年入选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榜。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分中心、开展“一院一镇”“科技小院”结对合作促进校地融合,选派教师担任“双链融合专员”“科技副总”助力产业发展。科技到账经费持续大幅递增,2024年突破9000万元,总量位居安徽省同类高校前列。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塞尔维亚、韩国、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37所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交流合作。与泰国易三仓大学合作举办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建有安徽省桥梁结构数据诊断与智慧运维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办四届“食品低温加工国际学术研讨会”,作为发起单位之一,连续协办四届“网络与网络应用国际会议(NaNA)”,承办中国侨联“亲情中华·为你讲故事”网上冬(夏)令营系列活动。举办十一届“皖台物联网研讨会”,成为皖台教育交流合作品牌。学校获批“安徽省国际交流基地”“安徽省对台交流基地”。加强与国内知名应用型高校交流,与省内应用型联盟高校共享资源。成立滁州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为学校与社会各界合作交流搭建起纽带和桥梁。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全面加强内涵建设,深度推进转型升级,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2025年4月更新)
数据评估
关于滁州学院特别声明
本站学习导航提供的滁州学院都来源于网络,不保证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对于该外部链接的指向,不由学习导航实际控制,在2025年8月4日 下午5:09收录时,该网页上的内容,都属于合规合法,后期网页的内容如出现违规,可以直接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学习导航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导航

2000年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芜湖农业学校并入;2012年与芜湖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合并;2022年芜湖师范学校并入; 2023年,经省政府同意、教育部备案,以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为基础,创建本科层次芜湖职业技术大学被列入安徽省“十四五”高等学校设置规划。

淮北师范大学
1974年建校,时为安徽师范大学淮北分校;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定名为淮北煤炭师范学院,隶属原煤炭工业部,面向全国招生;1998年9月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安徽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1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淮北师范大学;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省委省政府优先建设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和安徽省特色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省唯一)、全国首批省委宣传部与学校共建新闻学院试点单位(全国十所),荣获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安徽科技学院
历经安徽凤阳农业专科学校、安徽农学院凤阳分院、皖北农学院、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安徽技术师范学院等变迁,2005年更名为安徽科技学院,2012年开始独立培养研究生,2021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黄山学院
1978年,学校开始创办高等教育,1980年成立徽州师范专科学校;1997年12月,更名为黄山高等专科学校;1998年4月,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徽州大专班整体并入;2000年8月,原黄山林业学校整体并入;2002年2月,升格为黄山学院。

皖西学院
学校是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安徽省应用特色高校建设单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安徽省课程思政建设先行高校、安徽省第一届文明校园、安徽省首批依法治校示范校。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是2000年6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全省首批高等专科职业院校,在原司法学校、警官学校和政法干部学校基础上建立,隶属于省司法厅,同时接受省教育厅业务指导;现有东、西两个校区,占地面积共412.28亩,六安新校区占地1500亩,已正式开工。

合肥大学
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80年的合肥联合大学,创办伊始即实行本科招生;1985年,安徽省政府和下萨克森州政府签署共建协议,成为中德共建的示范性应用科学大学;2002年,与合肥教育学院、合肥师范学校合并组建合肥学院;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