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工商大学是北京市高水平研究型大学,1999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北京轻工业学院与北京商学院合并,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院并入组建而成。北京商学院先后隶属商业部、国内贸易部,前身是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干部学校和中央商业干部学校。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干部学校建于1950年初,中央商业干部学校建于1953年,1958年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干部学校合并到中央商业干部学校。1959年商业部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央商学院,1960年更名为北京商学院,中央商业干部学校与北京商学院合并。1969年北京商学院因“文化大革命”停办,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招生。北京商学院是我国建国后建立较早的专门培养经济管理人才的高等院校之一,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北京轻工业学院创建于1958年,是我国成立最早的轻工业高等院校之一。1970年迁入陕西省咸阳市,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北京原址重建,先后隶属于轻工业部和中国轻工总会,主要面向轻工行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院建于1982年,隶属于机械工业部,主要是面向机械工业行业培养管理干部。
北京工商大学官方网址:https://zsb.btbu.edu.cn/ https://www.btbu.edu.cn/
招生电话:010-68983272,010-68984711
电子邮箱:zsb@btbu.edu.cn
合并组建后的北京工商大学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现已发展成为理、工、经、管、法、文、艺、农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坚持“创新、开放、特色、质量”发展共识,以“工商一体化”理念为引领,坚定不移走内涵、特色、差异化发展之路,加快推进“双一流”学科建设,全力打造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奋力答好“教育强国,北工商何为”的时代命题。
2003年8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0次会议审核批准,学校成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单位,2004年起与中央财经大学联合招收和培养会计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07年6月,学校接受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8年3月,教育部召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经全体委员投票确定:北京工商大学本科教学工作的评估结果为“优秀”。2012年12月,学校食品(含保健食品)添加剂与安全成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授予学位学科名称为“食品科学与工程”。2014年9月,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获批新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8年5月,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应用经济学”“食品科学与工程”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9年9月,学校“应用经济学”学科获批新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21年10月,学校“系统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工商管理学”3个学科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23年11月,“系统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工商管理学”3个学科获批新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24年9月,学校“统计学”“化学工程与技术”2个学科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生物与医药”获批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学校现设4个学部,含10个学院、1个教学部、3个书院;拥有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项目)、2个国家级检测中心;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科技部中国-加拿大联合实验室、环保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高精尖中心、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哲社研究基地、首都商贸发展研究基地、数字商学交叉学科平台等24个重要省部级科研平台和15个省部级行业协会科研平台;拥有4个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联合培养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2个、本科专业62个。学校先后获批“应用化学”“产业经济学”“食品科学”和“会计学”4个北京市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民商法学”“材料加工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环境工程”和“企业管理”6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2019年,学校“应用经济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3个学科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名单。学校现有博士后53人,有各类学历教育学生1.7万余人。
学校总占地面积83万平方米(1245亩),其中阜成路校区21万平方米(315亩),良乡校区62万平方米(930亩)。总建筑面积59.32万平方米,其中阜成路校区20.25万平方米,良乡校区39.0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34.99亿元。图书馆馆舍总面积25887.94平方米,截至目前,图书馆拥有纸质文献197.43万余册、电子图书147.70万余册,电子期刊213.34万余册,中外文数据库102个。
近年来,学校抢抓机遇,积极拓展办学空间,不断改善办学保障条件,先后完成阜成路校区部分楼宇的抗震加固、综合改造,完成良乡主校区二期宿舍楼、学生食堂、学生活动中心及教学科研楼等12.9万平方米的建设,为莘莘学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为进一步完善两校区功能定位,落实北京市委“疏解整治促提升”战略任务要求,逐步完成良乡主校区共计6.05万平方米的“一院一楼”改造;良乡主校区供暖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新增5.6万平米新建学生宿舍楼已获得建设指标,预计2026年底投入使用。
在未来发展中,学校将以深入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关键项,以落实市属高校分类发展和学校综合改革为抓手,以争创“双一流”学科建设为牵引,以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为着力点,继续通过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学校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
(相关数据更新至2025年1月)
学校现有教职工1629人,其中专任教师1122人。专任教师中,教授283人,副教授522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含双聘院士2名、兼职教授3名),国家级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6人,国家级人才支持计划青年项目人选7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2人,北京学者2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优秀人才3人,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6人,北京市“高创计划”杰出/领军人才2人、教学名师4人、青年拔尖人才4人,北京市人才计划项目人选18人,北京市科技新星13人。
(相关数据更新至2025年1月)
学校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办学目标,加快推进一流本科建设步伐,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形成了从本科、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优势学科为主干,走多学科协调发展之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生命线,积极探索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科学合理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深入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和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切实提升各层次人才培养质量。2020年1月,学校启动人才培养创新行动计划,主动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以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为支撑,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围绕国家和首都重大发展战略需求,探索交叉融合、拔尖创新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打破以学院、专业或班级为单位的传统管理界限,转型为以专业管理为主导,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管理新模式,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自由;重点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截至目前,学校获得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个,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8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北京市专业群建设与改革试点1个,北京市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3个;入选国家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拔尖创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专业2个;入选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2部,入选第一批、第二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7部;获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61项;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9门;北京市精品课程13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26门,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7门;国家级精品教材2部,北京市精品教材35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16部、优秀本科课件10项;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北京市级优秀教学团队6个,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5个,北京市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1个;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0名;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8名;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教学名师4名;北京市优秀本科教学管理人员5名;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北京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单位2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5个,入选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项。
(相关数据更新至2025年1月)
学校积极推动面向区域和行业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科技工作,在应用研究、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以第一单位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五年来,学校共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6项,课题2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91项,其中重大项目6项,重点项目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45项,其中重点项目5项,优青项目3项;北京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0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11项;北京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0项。共获授权发明专利793项,实用新型专利72项;出版学术著作354部;发表学术论文14045篇,其中A类论文5889篇;以第一单位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12项;2024年科研项目到账经费2.02亿元。学校目前主办3种中文学术期刊,其中《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入编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食品科学技术学报》入编美国工程索引(E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塑料》入编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美国化学文摘(CA)、日本JST数据库、美国EBSCO数据库、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第6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这些刊物学术特色鲜明,质量优异,多次获奖。
(相关数据更新至2025年1月)
学校牢固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紧密围绕国家外交战略与首都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使命,以服务学校“双一流”创建为方向,积极推动与海外一流院校、学术机构开展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开拓国际交流合作领域,共建国际交流平台,加大国际科研合作力度,提升学院和教师队伍国际化水平和声誉,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促进学校国际化建设跨越式发展。
学校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交往空间,多维度构建国际化发展格局。目前与34个国家和地区的87个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开展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的开展国际交流项目。2013年、2014年,学校先后获批与爱尔兰考克大学“应用统计学”专业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22年、2023年,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和青年骨干教师项目实施院校;2023年,学校与柬埔寨金边皇家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共建中柬商学院;2024年,牵头成立全球商科数字化教育联盟,以务实成果不断提升学校服务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学校积极实施“留学北京工商大学行动计划”,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学生教育和服务体系,提高来华留学生培养层次和教育质量,打造“留学北工商”品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新时代中国形象。学校是北京市外国留学生奖学金院校和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培养任务院校,现已形成普通进修生、本科、硕士和博士完整的国际学生培养体系。学校为国际学生提供“感知中国”等各类丰富多彩的中外学生文化交流体验活动,为他们近距离体验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华文化魅力提供多种机会,搭建民心相通的桥梁。2024年,学校成为来华留学质量认证院校,并顺利通过北京市来华留学质量评估,为学校进一步提升来华留学教育质量、打造国际知名留学品牌、吸引更多优质国际生源奠定了坚实稳固的基础。
学校着力搭建教师国际化交流平台,积极引进高层次海外人才,深化国际科研合作,逐步提高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2017年,学校获批成立“中国—加拿大食品营养与健康联合实验室”,并与自然科研集团和国际食品科学技术联盟三方合作出版期刊《Npj Science of Food》。2024年3月,商学院正式成为AACSB会员,标志着AACSB认证前期工作已提前完成,正式迈入认证的互动阶段。2022年、2023年先后引进两位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国际组织经济合作组织科学基金会创始主席曼佐尔·侯赛因·索默洛教授和东盟工程科学院前主席蔡贤德教授为学校外籍名誉教授,通过开展学科国际合作、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合作院校教师交流等多种方式提升教师国际化水平,促进与国际学术前沿的交流与互动。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科技的融合发展,积极开拓与国际组织或联盟的交流与合作。2016年,学校获批中国科协“一带一路”国际科技组织合作平台项目,成立“一带一路”科技与经济合作联合培训中心,连续八年举办“一带一路”中巴科技与经济合作学术论坛,开展相关专业培训。2022年、2023年,在中国-东盟交流周联合主办中国-东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年会。学校先后加入中波大学联盟,中外财经教育联盟、中爱中外合作办学联盟(中方高校)和“一带一路”经济类大学联盟,以此为平台,助力“一带一路”国家的经济发展、交流互鉴、合作共赢。
学校重视与港澳台地区高校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学校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本科生,先后与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岭南大学、澳门城市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台湾树德科技大学等港澳台地区的高校在师生交流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相关合作,进一步密切与深化学校与港澳台地区的交流,全面提升学校开放办学的水平。
(相关数据更新至2025年1月)
学校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抓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人才队伍这个关键,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基层延伸、向纵深发展。认真坚持并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积极推进党建引领的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构建体现依法、科学、民主决策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秉承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系,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好学校,大力营造和谐平安、风清气正、人文绿色的校园环境,注重凝练校园文化特色。学校通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党纪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进一步提升学校党的建设质量,为学校事业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政治、组织保证。
2011年1月,学校在第六次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等学校评选中,获得先进校提名奖称号;2007年11月、2012年10月、2017年11月、2023年3月,学校均顺利通过北京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标准集中检查,受到检查组充分肯定。此外,学校先后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市筹备和服务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先进单位等省部级表彰,连续多年荣获首都文明单位、首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北京市交通安全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2011年、2015年学校连续两届荣获首都文明单位标兵单位,2021年,学校荣获“首都文明校园”称号。2016年,学校食品与健康学院党委获北京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学校工会被评为北京市教育工会先进单位奖。2018年,学校获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2012年至2019年,在北京高校学生党建红色“1+1”示范活动评比中,获六次一等奖。2019年、2022年荣获北京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成果奖和北京市党建研究会自选课题一等奖。2021年,食品与健康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教师党支部获北京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22年,校纪委、监察专员办公室荣获“北京市先进纪检监察组织”称号。2023年,在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赛中首次获得最高奖并捧得全国优胜杯;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首次摘得最高奖,取得历史性突破。2024年,在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奖数量创新高,位列首都高校第五,市属高校第一;在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斩获全国特等奖、擂主(特等奖中得分第一名)。2023年,学校首次入选“北京市理论宣讲示范基地”,首次获得市属高校平安校园建设工作考核“优秀”。2024年,2个学院党委、5个党支部分别获批北京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和“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2个党建创新项目获批“党建引领实践创新示范项目”;1个党支部入选教育部“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2个党支部入选北京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1个党支部获北京高校红色“1+1”示范项目。4支“青力京彩”专项实践团入选2024年北京工商大学“中国式现代化·北工商青年行”社会实践重点团队;1支实践团队获“首都高校师生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一等奖;2个项目入选“时代新人强国行”首都大学生主题社会实践优秀案例;“信仰行”之“理”赞青春项目获奖数量位居首都高校第一。近年来,还获北京高校组织、宣传、纪检、学生、统战、保卫、工会、离退休等工作其他多个奖项。
2023年3月,学校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学校迈入全面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新征程。会议指出,今后五年,学校的总体发展思路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创新、开放、特色、质量”发展。今后五年,学校的奋斗目标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再上新台阶,“双一流”创建工作取得新突破,食品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商科数字化转型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学校的改革发展事业始终得到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李鹏、李岚清、贾庆林、刘淇、陈至立等到校视察指导工作,教育部、北京市委、市政府及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领导来校调研指导工作。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认真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扎实推进分类发展和综合改革,高质量落实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以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关键,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学研究为支撑,以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积极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助力新时代首都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数据评估
关于北京工商大学特别声明
本站学习导航提供的北京工商大学都来源于网络,不保证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对于该外部链接的指向,不由学习导航实际控制,在2025年7月7日 上午10:02收录时,该网页上的内容,都属于合规合法,后期网页的内容如出现违规,可以直接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学习导航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导航

建校至今,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国际中文教育为特色、以语言教育和研究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世界知名大学,怀进鹏部长勉励学校要持续打造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实践高地。

国际关系学院
国际关系学院始建于1949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成立,地处北京海淀三山五园核心区域,西望颐和园,东临圆明园,地理位置和教育科研环境优越,是一所富有优良办学传统的高等学府。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中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高校、国家“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双一流”建设高校,是全国首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高校,同时也是教育部与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1960年和1978年,学校先后两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00年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划转北京市管理。学校是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北京市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北京体育大学
1993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大学,是全国重点院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首批和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具有光荣的办学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办学基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隶属国家体育总局。

北方工业大学
学校先后更名为“北京重工业学校”“北京钢铁工业学校”“北京冶金机电学院”,1985年更名北方工业大学,1998年划转北京市管理。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法、艺七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工科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高等院校。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举办、教育部备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全国首批独立设置高职院校、

北京联合大学
也是北京市最大的市属综合性大学,是北京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和北京市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校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以高质量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引领高质量发展。
暂无评论...